问候,就是问好、打招呼。一般来说,它是人们与他人相见时向对方进行致意的一种方式。通常有人认为,一个人在接触他人时,假设不主动问候对方,或对对方的问候不予以回应,便是十分失礼的。所以如何表达问候,是作为职场人士和商务礼仪的必备条件哦! 01 问候次序 在交际场合,问候一定要讲究次序。 一对一的问候:一对一,两人之间的问候,通常是“位低者先问候”。即身份较低者或年轻者首先问候身份较高者或年长者。 一对多的问候:如果同时遇到多人,特别在正式会面的时候。这时既可以笼统地加以问候,比如说“大家好”;也可以逐个加以问候。当一个人逐一问候多人时,既可以由“尊”而“卑”、由“长”而“幼”地依次而行,也可以由“近”而“远”依次而行。 02 问候态度 问候他人应面带微笑,和颜悦色,语调温和,充满诚意,目光注视对方;不能敷衍了事,心不在焉;也不能粗声粗气,面无表情或嬉皮笑脸。这都达不到问候的效果,反会使人怀疑、反感。 1.主动问候 在商务交际中,表示真诚和友好的问候,都应主动积极。在一般情况下,年轻人应主动问候年长者,男士应主动问候女士,下级应主动问候上级。主动问候别人,是尊重他人的表现,即使对方比你年轻,你若能主动问候对方也无妨,只会增进你们之间的友情。 被人问候时,应及时回敬问候,而且眼睛应热情地注视对方。如对方问候“您好”,可以回应一声“您好”,当对方说“见到您很高兴”时,可以回答“谢谢!见到您我也很高兴”,等等。 3.周到问候 在问候时,不要只顾熟悉者或较有身份的人,若遇对方是一群人,其中只有个别人熟悉。虽然,一般情况下只与熟人打招呼,但目光也应顾及其余人,以表示对陌生人的尊重,这也是对熟人的尊重。 问候一定要避免使对方感到尴尬,不要触及对方的隐私,也不要涉及使对方不愉快的话题。如问候西方人力求做到“七不问”,即不问年龄、婚姻、收入、住址、经历、工作、信仰,否则会被人认为有意窥探他人隐私。问候还要注意不要在双方相距较远时高声叫喊,即使是最熟悉的朋友,也不要这样做,否则会被视为失礼,在公共场所大声问候也是不符合礼仪的。 问候是我们向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。向别人高兴地、愉快地打招呼,是提升社会生活乐趣的一种礼节形式。问候虽然只是打招呼、寒喧或是简单的三言两语,却代表着我们对他人的尊重。 03 问候的方式 1.语言问候 常见的问候语有:“您好”,“早安”,“晚安”,“打搅了”,“好久不见,您近来好吗”,“认识您,很高兴”,等等。 这些问候语看似简单,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,它听起来平易近人,令人舒心,能引起交谈双方对交谈的兴趣,也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。 现在,问候语随着时代的发展,日益变得简洁、抽象。一般来说,比较稳妥的问候语是微笑着说一声“您好”。 如果彼此非常熟悉,按平时的称谓称呼一下,也算是问候。如“李老师”、“王叔叔”等。 如果见面后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,用点头、微笑、招手、握手等动作问候也行。尤其是在双方关系一般或仅是面熟而已,而且距离甚远的情况下,那么微笑点头也算是问候了,女士尤其如此。 人际关系的融洽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因素,而一定的情感表达通常通过一定的问候予以传递。问候的形式有一般日常问候和特殊问候两种。 这是在亲朋好友之间、同事、师生之间等互致的问候。有按时间问候,比如早晨上班、上学,同学、同事相互见面问个好“你早”,“早上好”;下班、放学时说声“再见”,“明天见”等。也有按场合问候,如上班或上学离家时向父母家人打个招呼道别“爸爸妈妈,我走了”,回到家见到父母说声“爸爸妈妈,我回来了”。家里人也应回答:“你走好,早点回家!”“回来了,歇会吧。” 特殊问候一般有节日问候、喜庆时的问候或道贺和不幸时的问候或安慰。在民间遇到婚嫁、祝寿、店铺开张、事业有成、乔迁新居等喜事,一般都应向其表示祝贺并致问候。对于丧葬、事业受挫、家庭变故、失恋、遭灾等不幸,要表示同情、安慰或协助操办相关事宜并给予必要的帮助。 04 问候的声音 中国有句老话“听其言,知其人”,“闻其声如见其人”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对会微笑的声音,能更快的去接受和愿意倾听。 如果在清晨的时光里,你被充满了阳光和爱意的声音唤醒,是不是好心情在瞬间就绽放了? 微笑问候的声音,不是肤浅、虚假的表面微笑,而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体现,是一种待人诚恳的态度。一个声音里带着微笑的人,一定是宅心仁厚、心地宽广的。 会微笑的声音,语调是上扬的,是源自内心微笑的声音。 每一次的问候既是重逢又是相遇,这是一切故事的开端。 问候犹如一盏明灯,点亮新的一天。不同的语调,不同的内容带给身边人不一样的情感体会,让我们从每天最简单的问候开始做起吧!
2.互相问候
4.恰当问候
2.动作问候
3.日常问候
4.特殊问候
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乾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三维财富中心8号楼6层 EMAIL:qrrlzy@163.com
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73号 人力资源证: 6201402010 陇ICP备2021000732-1
技术支持:甘肃建投数字科技有限公司